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 货源 (第3/7页)
。 照他所想,“高第街”、“十三行”这些市场顶多算“二批”、“三批”,作为中间环节,这个利就打着埋伏。 而他既然手里有充足资本,乡镇企业又比国营企业自主权强得多,那何必让人横刀砍一下?还不如直接找厂家进货呢。 但万万没想到,现实情况却跟他设想的完全不同,具有相当大的出入。 实际上今天他们这一逛吧,就发现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港货来源,其实并非走私舶来品,而是通过深圳中英街,明目张胆大举流入内地的正常交易品。 反过来讲,既然走私都是渔船冒着极大风险在公海上完成的,那么有限的仓位当然只会装占地最小、利润最高的东西。 所以大陆这边真正的通过走私渠道进来的,根本就不会有成衣,几乎全都是大宗尼龙布、香烟和手表、电子表、计算器、家用电器什么的。 那么再往下继续想一想,乡镇企业自主权再大,毕竟是集体制,还有制度管着。 再怎么着,也不敢用走私布料当原材料啊。 可偏偏在当下我国的经济环境里,服装成本的大头就是原料而非人工。 这样一来,乡镇企业所生产的服装在市场上,售价一点不占优势。 而真正敢用这些便宜原料的,恰恰就只有个体经营的私人买卖。 于是家庭作坊生产的服装价格,理所当然就要比国营和集体的产品便宜得多了。 事实上,只要来过“高第街”还是“十三行”的人都会发现,沿街的铺面房,几乎都是前店后厂模式。 前面吵吵嚷嚷做生意,后面直接敲打、缝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