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攻击机 (第28/41页)
风产品 在此时的战场环境下,对地攻击机的确有较强的实用性。正如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经历,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地面战争中的威力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空中支援的效果。以空战为主的歼击机速度过快,很难搜寻和捕捉地面目标,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装甲对抗地面近距防空火力。可以说,美国的a-10使苏联意识到了自身的短板,开始打造现代的伊尔-2。 密切关注美国航空技术发展动向的苏霍伊设计局最先提出研制对地攻击机,也顺利地战胜了雅可夫列夫和伊留申设计局,赢得了军方竞标。但苏-25于1968年开始研制,1975年试飞,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装备部队,可以说比a-10慢了好几拍。 苏-25长15.4米,高4.8米,翼展14.4米,外形简单平实,不像a-10那样特立怪异,但也完全实现了亚音速、小尺寸、低空性能好的要求。它既可在低空协同武装直升机,又能在战场上配合地面作战,而且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跑道上起降,起飞滑跑距离仅有600~1200米,着陆距离约600米。飞机配有30毫米航炮和8个武器挂点,可携带空地导弹、反坦克导弹、空空导弹、燃烧弹、火箭吊舱、激光制导炸弹等,载弹量约4.4吨。 为了提升战场生存能力,苏-25座舱底部和四周配有24毫米厚钛合金防弹板,可承受50发30毫米炮弹直射而不被击穿。挡风玻璃当然也是防弹设计,发动机有8毫米厚的装甲保护,油箱中有吸震防火的树脂泡沫,即使被击中也不会起火爆炸。战场实践显示,一般的高射机枪对苏-25的重要部分毫无办法,而其他部位即使打得弹孔遍布,飞机也经常能安然返航。值得一提的是,维持该机正常飞行所需的工具可以装在4个吊舱内随机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