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46/94页)
。1946年,苏联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分别研制出雅克-15和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两机属于“过渡”机型,时速仅为800~900千米。之后,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利用各方已有成果,对米格-9进行改进完善,于1947年开发了米格-15战斗机。1948年,苏联完全实现了发动机国产化,米格-15进入量产,直至1954年停产,累计生产约16500架,是战后生产量最多的战斗机。 米格-15长10.1米,高3.7米,翼展10.1米,最大时速为1070千米,是世界上首批时速超1000千米的飞机之一,1.55万米的最高升限和50米/秒的爬升速度也超过了同时代其他机型。该机机身呈圆筒状,机头是一个大圆孔,也就是发动机的进气口,水平尾翼在垂直尾翼高处,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被美国人称为“柴捆”。米格-15的火力非常凶猛,机翼下的挂架可携带火箭或炸弹,机头下方装有1门37毫米机炮和2门23毫米机炮,备有200发子弹。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装备37毫米机炮的战斗机,炮弹射速高,穿透力强,可打穿世界上所有飞机装甲。 朝鲜空战 米格-15最初被大量部署在莫斯科周围进行首都防空。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曾调拨一批米格-15及飞行员支援我国对抗国民党的袭扰飞机。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我国的争取和战局的逼迫下,苏联开始为朝鲜战场提供米格-15歼击机。随着米格-15的登场和f-86“佩刀”的加入,为期两年半的朝鲜空战拉开了帷幕。 苏军防空军部队先后有12个师7万多人使用米格-15到朝鲜轮战。然而,出于政治考虑,苏军在1953年以前都对此严格保密。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