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4章 运输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运输机 (第18/64页)

人堪忧,但它在人类空运史上最为艰苦的“驼峰空运”中担任了主力,为其赢得了“二战英雄运输机”的美誉。

    驼峰勇士

    抗日战争中后期,中国半壁沦陷,东南沿海交通都被日军切断,物资供应日益紧张,从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界唯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1942年1月,缅甸即将被日军占领,时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了一份备忘录,上面写到:“滇缅公路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中国战争物资的储存量从来没有这样少过,有必要开辟一条到中国去的新生命线……像奇迹一样,这条生命线就在附近。从印度铁路线的终点萨地亚到昆明或者叙府(现宜宾)分别为805千米或1127千米,飞越的是比较平坦的地段。”1942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通知蒋介石,美国将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开辟物资补给航线,直至战争结束。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宋子文所提到的“比较平坦的地段”正是后来被称为“驼峰”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山峰过高,飞机必须在山峰中间穿绕飞行,所谓“驼峰”,指的就是航线两边如驼峰一样的高山。1942年5月8日,空运行动正式开始。最初计划每月运送7500吨物资,但实际空运量远远低于该数值,1942年12月运送量仅有1000余吨。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首先选定的c-47等机型难以胜任“驼峰空运”。于是,美军开始转向c-46运输机。

    c-46之所以在“驼峰空运”的众多机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的双泡形(8字形)机身能够有效抵抗极高海拔飞行时遇到的压力差,而且不影响运输效率。此外,c-46在一个引擎失灵的情况下也能运载大量货物,同时还能保证高原飞行所必需的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