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运输机 (第21/64页)
理方式,每班飞机都是超负荷运输,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很多飞行员是来自沦陷区的中国人或充满爱国情怀的华侨,大家都干劲十足,希望早日把祖国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救出来。 “驼峰空运”直到1945年12月才正式结束,这是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条件最艰苦的战略空运行动。1995年,为了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麦道公司用新研制的c-17“环球霸王”3运输机飞行了中国—缅甸—印度的“驼峰”航线,19名曾参与当年“驼峰”飞行的老战士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 二战后,c-46主要用于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的运输航线(如丛林或山地),并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执行空运、空降、秘密谍报行动等军事任务,直到1968年才从美国空军退役。 4.5 c-54“空中霸王”:挽救西柏林的“挑夫” 在二战战场上,运输机充分显露出它在快速机动和兵力部署方面的巨大优越性。空降、空投、空运可谓是交战方的奢侈品,大大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和进程。那么在和平时期,运输机是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缺乏自给能力又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空中交通,能否可以长期供养一座百万人口大城市?这虽然听上去有些天方夜谭,但战后不久,一次不可思议的大空运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 建造空中补给线 二战结束后,德国东部由苏联占领,西部由美、英、法占领,首都柏林也如此。此时的西柏林的生产力极为低下,除了饮用水之外,每天所需数万吨食品、衣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几乎都依赖于公路、铁路为主的外部供给。而1948年6月24日,苏联突然封锁了通往西柏林的陆上交通,超过200万的居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