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勾引 (第3/4页)
三个月,甚至四五个月时间的审稿,只要九块八……不是,只要八九天,竟就给审结了。 不用说,《植物分类学报》的编辑,肯定是没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而向审稿人透漏了杨锐的身份。 在国内,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尤其是大人物发表论文,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故事。 如果严格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谁知道负责审稿的学者,会不会脑子一抽,就给拒稿了?说不定还会写上一封言辞激烈的评语。 像是杨锐这样的学者,在中国生物学界,已经是顶级水平了。CNS都发表了一遍,又是GMP委员会的委员,还有不俗的战绩,声望刷的几乎破顶,再加上名下拥有两间实验室的管理权,可以说,他的动向完全有可能改变中国生物学的走向了。 这样的学者,要是被一家中文期刊拒稿,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中文期刊的拒稿理由充沛,那自然不用说了,期刊和拒稿人都能刷出大大的名声,但是,就中文期刊目下的成色来说,他们想找一位能与杨锐对等的生物学家审稿,都不太可能,又有何资格拒稿? 这就好像是达尔贝科投稿到美国的普通期刊上,结果被科罗拉多大学不知名教授给拒稿了一样。 学术界内的轰动效果一定会有,但绝对不是期刊社想要的。 从期刊社的角度来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