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93章 一锅搅 (第2/5页)
究是保存了下来。 在离子通道实验室,他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是管理牛视紫红质蛋白的生产。 如何生产是苏先凯的工作,在初期的时候,他是一边尝试各种方式一边进行生产的。 随着实验进度的提升,苏先凯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就像是杨锐当年做辅酶Q10的生产方式一样,苏先凯要做的研究,其实也是慢慢的偏向了生产方式的研究,而且,当他研究的面越来越广的时候,牛视紫红质蛋白其实也就变的和辅酶Q10一样,可以分工协作,进入专业化的生产状态了。 生物制药在80年代其实都是实验室生产的模式,包括杨锐建立的西捷工厂也是如此,总共一二十个人,二三十个人,就能组建工厂的生产部了,大家cao作的仪器,也就类似于实验室的放大版,有些甚至都不用放大,就用实验室进行生产。 从牛心中提取辅酶Q10,从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以及从牛眼中提取牛视紫红质蛋白,都是一类的模式。 杨锐和苏先凯稍稍帮帮手,就将目前掌握的技术,全部传给了陶学林。 而陶学林只用了几天的功夫,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能,提高了数倍。 这可不是初期的数倍提高,而是在苏先凯已经深耕许久之后的再提高。 陶学林的加入,也让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量,不仅超过了杨锐要求的百倍提高,且犹有过之。 这就是陶学林的管理能力的体现了。 同样是分配得到了6只科研狗,谷强组的提高就没有如此明显。 谷强的实验能力虽强,管理方面却不是强项,与之相反,由于谷强的个性太强,陶学林带来的这些研究生,还都不太喜欢与谷强的合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