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3章 全力支持 (第3/6页)
力带好北大,甚至中国生物学的研究。” “您言重了。” “不重!如果连这份重量也没有,何谈诺贝尔奖,我也不会在你本科未毕业之前,就支持你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谢谢蔡教授。” “不用谢我,是你自己创造了好的条件。”蔡教授说着抬抬头,道:“人自助方有天助,是你做出了让人不可忽视的成绩,才得到了我,得到了朱院士,得到了乔公的支持,我们支持的是你的聪明和努力。” 杨锐默默点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蔡教授似乎也没有让杨锐回答的意思,又道:“今年和去年不同,你的成绩更好了,pcR的价值也更多的展现了出来,我会全力帮你争取诺贝尔奖的,但我也有一句话,请你记住……不用这么认真,我是想说,你现在还年轻,不要被诺贝尔奖蒙住了眼,你肯定是能得诺奖的,不一定是今年,但肯定是能得的。所以呀,你不要为了诺奖而工作,更不要因为这一年两年没有得到诺奖而沮丧,平常心对待工作最重要。” “是,我明白。” 杨锐知道蔡教授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呢。他今年连23岁都不到,要得诺奖,确实是有些积累不够。 诺奖倒不是一定要看年龄,但它是看科学界的声望的,或者说,是看你的成果在科学界的声望的,而声望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 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是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但那是在1915年,先是诺贝尔奖的声望、积累与沿袭不深,其次劳伦斯是与自己的父亲共同分享了当年度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想见,劳伦斯同志的老爹必然分享了自己在科学界的声望,至少令诺奖委员会的学者们,了解到了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