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9章 习惯就好 (第2/4页)
就显的容易起来。 落到实际的技术交流的环节,瑞典人也很是欢迎杨锐这样的中国学者的访问,瑞典大使馆甚至主动提出,愿意为杨锐提供在瑞典居留的方便——若不是有诺贝尔奖的诱惑,朱院士还真有心帮杨锐给答应下来。 诺奖候选人在公众眼中,或者在评委眼中,都应该是主流学者的模样,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竞争,并不符合公众与评委的期待,虽然在现实中,所有的诺奖候选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竞争,但是,为了获得诺奖,候选人们又必须将自己想要表现的模样隐藏起来,直到他真的获得诺奖为止。 在这样的环境下,杨锐非常有必要让瑞典人和瑞典科学家,知道自己的工作,最起码,人家得听说过你,了解你,才有选你的可能。但是,若是居留瑞典,与瑞典科学家们打成一片,那就有失身份了。 朱院士没少与诺奖获得者接触,道听途书的也知道了不少信息,更不要说,国内还曾经尝试运作过诺奖。 杨锐倒是节省了许多精力,先是回到实验室里,安排一番,就安心的撰写论文。 自从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做出来以后,离子通道实验室也是士气大振,簿耿鑫又多了两名手下,不仅没有惹人不快,反而让大家有受重视的感觉。 杨锐坐在实验室里,都能感受到这种火热的气氛。 尤其是年轻的科研汪们,眼见着自己参与做出了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更是一个个兴奋的难以莫名。 杨锐很感谢这个年代没有什么社交工具,否则,他们得天天站在进度图底下发自拍照才行。 事实上,离子通道实验室里的进度图也已变成了两张,实在是参与的实验室太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