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64章 尝试 (第5/6页)
杨锐的团走,资源分配只是最基础的,事实上,整个华北药业的未来,都是与接下来采购的装备挂钩的。 无论是张厂长这样主张全面换新的改革派,还是董厂长这种土洋结合的保守派,何去何从,都要看最后买回来的设备是什么样的。 同样关心此事的还有胡秘书。 他翻着杨锐递给自己的计划书,心里的震惊都快要压不住了。 从根子上说,胡秘书其实并没有将产业资讯委员会放在心上,只是乔公吩咐了下来,他就给安排了,殷勤大部分是给予诺奖得主的,而不是杨锐本人的。 胡秘书揣摩上意,觉得给杨锐的安排,更多的也是尝试。 不是对制药或者化工企业的尝试,而是对国企的尝试。 这其实就是80年代后期的主旋律。 国企将死——这种意识,在86年以前,也就是七五计划施行之前,还不是太明显,但是,进入86年以后,就越来越明显了。 改革开放之初,国企的状况其实是蛮不错的,许多工厂都是三班倒的开工着,一些景气的厂子,比如自行车厂、电视机厂、化肥厂之类的,厂长批条简直能当钱用。 但是,国企的衰败也是异乎寻常的快。理由万万千千,结果都是向着横死去的。 前几年,国企的状况虽然引起了上层的关注,但是,担忧的情绪并不重,自上而下的各级官员,都在尝试着对国企的挽救,股份制被提了出来,大包干的政策被执行了下来,上缴利润也变成了收税,党委书记的权力也受到了限制,厂长制或者一长制更是闹的风风火火,甚至国外的经理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