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65章 北欧文明 (第3/5页)
其实也做过类似的事,他是丹麦人,当年的丹麦瑞典和挪威一脉相承,加上波尔本身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使得他拖延了好几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之所以是拖延,是因为这几位物理学家的运气比较好,在得到诺奖之前至死不渝的活着,终于熬过了波尔。 门捷列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他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也就没有获得诺奖的可能了。 杨锐相信自己是能够获得诺奖的,不管是PCR,还是G蛋白偶联受体,都是有资格获得诺奖的,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步增高的。 但是,什么时候呢? 成名要趁早,不光适用于娱乐人物,同样适用于科学人物。 有没有诺奖,所能获得的科研资源,简直是千差万别。 更何况,杨锐的目标,也不一定是一块诺贝尔奖奖章。 桑格就获得了两块,分别是1958年和1980年,前者因为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后者因为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桑格法”。 爱因斯坦去没有得到第二块诺奖,更是找不到说理的地方去。 历数诺奖历史上的得双牌的四名学者,谁敢说自己要比爱因斯坦强。 杨锐今年22岁,在同样讲究资历的欧洲学术界,并没有炒上天的声望,更不是欧美发达国家顶级实验室的负责人,做话题人物没问题,获得诺奖就两说了。 正说反说都可以。 杨锐到瑞典的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