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8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3/6页)
学术争端的必然性,战争期间都无法用理论和语言弥补的裂缝,又如何能在和平时期的不同机构间轻易的消除呢。 中国的生物学远远称不上昌盛,最终的研究方向,就只能是一个或两个主力,尤其是在经费困难的年代里,更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的话,大家想要的方向都可以申请经费了,结果不过又是摊大饼而已。 杨锐如果拿走三分之二的经费,代表他能决定国内起码一半的生物学科研方向,因为他就等于间接掌握了一大笔的国家经费,这笔钱他是不会全部用给自己的,但其他人要用,不可避免的要受他的影响,双方得有起码的共通点,你不能做我认为没前途的方向,甚至错误的方向——至于这样做是不是有些霸道,当然是很霸道了,谁让你水平不够,资格不行呢。 就等于说,未来的中国生物学界,若是要发生枪式还是内爆式之争,拿到三分之二的经费的杨锐是有相当的决定权的,不说排除异己,至少也能分庭抗礼。 当然,这些都是在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设想,如今杨锐获得了诺贝尔奖,再扯什么三分之二就显得无稽了。 杨锐可不是那种在国外留学回来,在国内没什么根基的海归派。北大原本就是国内生物系最强高校和研究机构,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就是中科院,杨锐现在有蔡教授和伍洪波的支持,隐约间还有朱院士的照拂,眼瞅着就是赢家通吃的架势。 老方和葛兴邦等人此前也是看出了这种可能,所以才极力抗争。 然而,自然科学的残酷就在与许多的不可控。 你可以坚持自己认可的方向,但你并不能100%的确信自己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