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_第11章 幸不辱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 幸不辱命 (第2/6页)

何况,他身上流的依然是上军将您的血脉啊。”

    赵鞅回味着姑布子卿的话,不由得想起今天午后,无恤也说过同样的豪言壮语。无恤把自己比成晋文公、赵宣子,他们的母亲也是戎狄女子,地位卑贱,但这和他们日后的成就有何关系?

    他心中略有所动,但姑布子卿这样可劲的贬低其他三子,独夸赵无恤,赵鞅不免又产生了怀疑:“先生,你莫不是因为被无恤救了,才为他说好话的吧?”

    谁知道,这句话却让道貌岸然的姑布子卿暴跳如雷,他当下就拍案而起。

    “士可杀,不可辱!上军将既然如此信不过子卿,那子卿多说无益,告辞了!”

    他路盲误入丛林没什么,被黑熊逼到树上狼狈不堪也没什么,但只有一样,他作为相士的职业道德是绝不容污蔑的,这就是姑布子卿十岁學《易》以来,一直坚守的骄傲。

    的确,这个时代的士人是极为傲娇的,不仅仅是自幼的贵族教育熏陶,毕竟光是在中原,就有大大小小十多个诸侯,数十上百位卿大夫封君可以让他们从容选择效忠对象。

    一言不合,不见用于君上?除非是对着泰一神发了毒誓,世代效忠的家臣。那些自由身的士人则大可以唱着歌鼓着瑟高高兴兴离开,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种情况在春秋萌芽,到了战国时达到顶峰,所以战国君主经常被墨翟、孟子等名士当面骂得跟二孙子一样,还得腆着脸好酒好rou伺候着。

    姑布子卿拍完桌子后,冷哼一声,跑到门口穿上鞋履便要离开。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