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_第134章 寤寐求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寤寐求之 (第2/4页)

中,让自家的行人们认真誊抄,研究套路,每句话,每个词都要吃透。

    于是在两百年后的战国时代,秦人痛骂楚人的一篇公文《诅楚文》里,就基本模拟了绝秦书的套路……

    听到魏驹的疑问,赵无恤微微一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实际上,他讨要《绝秦书》,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赠予一位有志于成为外交官的友人。

    那人,自然就是还在新绛粟市奔波的子贡了。

    几日前,在乡寺内和子贡饮酒闲聊时,赵无恤将自己“与万民同乐”的志向又说了一遍。一席话引来子贡击节赞叹,乘着酒意,也顺便爆料了一下他的志向。

    子贡说起过一件在鲁国发生的往事。

    当时,他与老师孔丘,还有师兄子路、颜渊游于戎山之上。

    孔丘望着远景,喟然叹曰:“登高远望,使人心悲。二三子者,汝等各言尔志,为师将听之。”

    春秋之人好言志向,子路和颜渊的话且不赘言,只说子贡。

    子贡当时的回答则是:“若有两国构难,千乘壮士披甲列陈,尘埃张天,赐手不持一尺之兵,身不带一斗之粮,便能和解两国之难。天下诸侯,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

    孔子沉吟片刻,对子贡的评价是:“辩士哉!”

    子贡讲过这件事后,赵无恤方才知晓,原来他成为开纵横流派先河的外交官,不是没有原因的,竟然这么早,就已经立下了志向。

    但,想从一个商贾穷士,摇身变为至少是“大夫”一级别的行人,难度还是很大的。

    无论是出身,还是需要恶补的知识,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

    但正因为困难,才让赵无恤有了可乘之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