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_番外12 《亚历山大帝国史》译者序(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12 《亚历山大帝国史》译者序(下) (第2/4页)

 头衔很长,但这也说明,所谓的帝国并非真正的帝国,而是不同地区拼凑起来的一个庞然大物,帝国的君主是维系它们的唯一载体。

    不过这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帝国的繁荣,亚历山大四世和菲力三世时期,东地中海沿岸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亚历山大港更成为最大海港。

    在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奥林比亚的宙斯神像、小亚细亚的毛索洛斯墓庙之外,许许多多新奇迹在这时建立起来。首先被建立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比起“野蛮”的罗马和偏颇的拜占庭,亚历山大四世对埃及亚历山大港有异样的偏爱,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停留在这里,又因为他酷爱学习读书,就在这座城市兴建了一座大图书馆。

    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这里一共收录了54000卷书籍,包括希腊人、罗马人、腓尼基人、波斯人、埃及人、犹太人等数十种文字的文本,能完成这一壮举的一个原因,还在于纸张在这时候借由秦人之手,传到了西方,由此引发了一场知识传播的大爆炸。

    通过和秦人的交往,希腊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文明,神秘东方的中国”昊朝“。亚历山大四世对昊朝的书籍极为渴望,只可惜仅能得到一些偏门旁道的“小说”,如《大昊英烈传》、《东周列国志》、《柳下越西游记》等,涉及到思想、科技的书籍,昊朝控制严格,无法外流,因为陆上丝绸之路路途遥远,海上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亚历山大帝国和昊朝也没有任何直接交往的可能。

    和临漳学宫是东方的文化中心一样,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此成了地中海的文化中心,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