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3章 (第2/3页)
不过相比之下,那打磨好的桂枝笔更得人心,学子们中间流传,用桂枝笔写文章,文思如泉涌。 在科举的时候,一定要带一支进去。 但科举用笔是有规定的,能带进去的桂枝笔必须按照要求制作,因为这种笔不实用,价格还不低,买回去除了求个心安,就是当摆设。 至于那所谓的文思如泉涌,也许就是心理作用。 因此许多贫寒学子不屑一顾,认为文章写的好,是自己的学问好,和什么桂枝笔完全没关系。 因此就形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钱的学子疯狂追捧桂枝笔,不仅购买,还誓要买齐所有符合要求的桂枝笔。 而贫寒的学子,却完全不屑一顾,甚至于连桂枝都不愿意折了。 这位锦衣公子看穿着,会被归类于有钱人,但他的鞋子却暴露了,他并不富裕的事实。 宋朝男性的鞋或靴子,有几种类型,皇室或者富商大贾穿丝制的。官员穿布鞋或者皮鞋,而平头百姓穿草鞋或者麻鞋。 这位公子穿着昂贵的锦袍,鞋却是布的。 但这一点还不够证明,毕竟大部分学子都会穿布鞋,并不能以此分清他家境如何,真正叫人看清楚的,是那布鞋的鞋底磨损严重。 这说明这双鞋,他穿了很久,且是经常穿。 如果是有钱人,再怎么喜欢,也不会在鞋底有损的情况下,还继续穿。 因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有点装相,但这么眼明心亮的,只是少数。 就比如,路边一个年轻的乞丐,就误以为这公子有钱,于是冲上来抱住他的大腿,“公子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那公子吓了一跳,条件反射把人推开,然后查看自己的衣服,发现上面清晰印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