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二章 欧事研讨会 (第3/4页)
国民大部分都是华人,决策层也大部分都是华人,这个现象引起了蔡锷等人的高度重视。 有理由相信,文莱共和国实际上与中华民国是相当亲近的,只是李安生一直矢口否认而已。 文莱共和国的海陆军装备都是向中国购买,甚至文莱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不是母国英国,而是中国。 文莱的石油资源、矿产、森林资源以及经济作物,大部分都是供给中国。 这次文莱军的表现,在塞班岛给予日军的沉重打击,也能看出他们的风格与中国的陆军很相近,只是没有实际勘察,无法印证。 文莱共和国陆军的表现,也使得陆军部以及总参处的将官们受到了鼓舞,起了争竞之心,想要在青岛交出一份同样完美的答卷。 青岛战役进行了将近两个月,日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始终无法打开局面,正如开战前国际评论家普遍的观点,日军必须要付出数万人的代价才能够拿下青岛要塞。 事实上,在后世的日德青岛战争中,日军只不过付出了数千人的代价,就使得物资消耗严重补给不畅而且还毫无斗志的德军投降。 在中国军队的秘密加入,并且逐步的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后,德军开始抱着欣赏战争的心态来看待日军的进攻。 日本也意识到了不对劲,德军征召的中国当地人绝对不会有如此强悍的战力,也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战术素养。 对方使用的武器装备也无比先进,最起码,在重火力上,日军难以望其项背。 事实很明显,中国军队介入了这场战争,以这种最为阴险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正当日本考虑要不要进一步增派陆军前往青岛战场的时候,英国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