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6章 讲经布道、议会自治 (第3/6页)
内城,就有九个学校,因此设有九个学区议会。而在城外,是每个屯庄有一个学校,因此一个屯庄就是一个学区。 学区的议会,由本学区里定居的居民以及商人们中推选出来,一般设为十三议员。 议员没有薪水,属于百姓自治的一个组织,在官方登记,接受官方监管。平时负责百姓自治,纠纷问题由他们在讲经会后主持听审裁决。 当然,议会也还有一些其它的职责,议员们对于本区的发展有监督和建议权。也可以就本学区的一些问题,向县衙提出建议等。 学区议会,不受区、乡、镇地方吏员的管辖。 议会类似于明代的乡约堂,也有部分后世地方议会的雏形。 李超当初推出这个议会时,跟县令范履冰说的是地方百姓自治,帮助县衙更好管理地方。毕竟一个县,哪怕经制吏现在有六十多,临时编制一百多。但澎湖县五万余人,还有这么多商人往来,甚至还有十几万的山夷也得看着,既要管治安又要管税收还要管理司法诉讼等等。 衙门能把港城管好就非常不容易了,让他们连乡下也管好,实在太难。 而虽然各乡设有乡公所、派出所负责民政和治安,但乡公所和派出所才十来个人,要管一个乡几千人,也一样是管理不过来。 正是因此,李超提出设立议会,来代替过去乡下的宗族自治,最终得到了范履冰的同意。 县里乡里确实管不过来,琉求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缺少了过去乡下的大宗族,乡下这块确实鞭长莫及。 不过一开始范履冰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