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76章 内相 (第2/4页)
学士承旨只有一位,且职权很重。 在武德时,初设翰林院,但那个时候,翰林院里的学士,是由太子崇文馆和秦王府文学馆里的学士们升任。翰林学士,也基本上兼任其它一馆学士,并另有其它官职。 当时的翰林学士,数量多,且职事不重,也就是一个荣衔。 但很多东西,在贞观朝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为中心。而现在却成了以中书门下为中心的朝廷,并且新设了枢密院分宰相兵权。 中书省成了权利最大的衙门,中书舍人虽品低,但也因为握有重要的五花判事权而被人称为储相。 在经历了此前李超萧瑀等宰相的对抗和辞职后,李世民又对现有的这个中枢结构不满。于是,他再次悄然的调整。 李世民目光放在了翰林院。 翰林院还是原来那个翰林学士院,但官职人数和品级却都大调整。调翰林学士承旨一员,翰林学士六员,还有侍诗侍讲等官员。 他以翰林学士承旨,独承密命。 这个承旨,其实就是相当于在禁中职掌机密,与中书令一内一外,因此现在被人称为内相。 六位翰林学士,则负责起草诏令,分中书舍人之权。 如今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有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也称为内制。 中书舍人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