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65章 (第2/3页)
曹颙看看手中的信,犹豫了一下,说道:“父亲,怕是来不及了。小二在信上写着,小四从吏部已经办好手续,初六就要启程出京赴任。” 曹寅听了,不由叹了口气,道:“还以为老四是读书的材料,咱们曹家也能出个进士。” 曹寅少年时入宫为伴读,同纳兰容若一道,同大学士熊赐履读书。 康熙十一年,曹寅与纳兰容若一同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两人同年中了举人。时年,曹寅十五,比十八岁的纳兰容若还小三岁。 次年,曹寅就选授侍卫,在御前当值,没有走科举仕途。纳兰容若则是考了参加会试落榜,三年后进士及第。 说起来,这也是曹寅的一个心结。他希望子弟们能走科举仕途,不要光靠着祖宗余荫。 毕竟在世人眼中,科班出身才是正途。秀才、举人、进士根据身份不同,可以补不同级别的缺;非科举出来的,都被称为异途,在仕途上与科班出身的不可同日耳语。 朝廷有律令,“汉人非经保举,汉军非经考试,不授京官与正印官”,这样的话,就只能一辈子在辅官的位置上苦熬。 曹家虽然抬旗,不受此限制,能补满缺。但是曹寅晓得,没有一个家族,能靠着帝王的荣宠长盛不衰下去。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不变的老理儿。 只有让子弟们用心攻读,诗书传家,子弟们相继以科举入仕,才能使得家族传承下去。 本朝入关不足百年,这父子先后为阁臣,叔侄相继为尚书的人家,不是一户两户,都是书香门第,满门进士、举人的人家。 曹寅见了,真是好生羡慕,也希望子侄能走科举正途,使得曹家渐渐摆脱“幸臣”的角色。 长房虽有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