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鹰旗下_138、东线的冬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8、东线的冬天 (第4/4页)

着亚洲和非洲殖民地的存在,德国和奥匈的航空运输业在一战后持续发展,由此也带动了两国飞机制造业的兴旺发展,两国的飞机制造业远比另一个时空发达得多。在德国,阿拉多、道尼尔、福克-伍尔夫、容克斯和亨克尔五大飞机制造公司在战前都拥有设计和制造双发、三发中型运输机和四发重型运输机的丰富经验,而奥匈帝国四大飞机制造公司由于帝国的产业保护政策,发展更加平稳。

    在东线反击战役开始前,德奥军方已经装备了大约1200架中型运输机和近400架四发重型运输机。为了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军方又从民用航空公司征用了近2000架各型运输机,总数超过了3000架的运输机所组成的空中补给通道,给轴心国的冬季作战提供了近一半的空中保障,有力地支持着轴心国联军在东线的作战。

    在大批运输飞机的支援下,轴心国部队甚至有能力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反击战役,但奥匈方面却反对与苏俄方面全面开战,一直想把这场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只要恢复战前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顿河等国与苏俄原有的边境线,并对苏俄实施“有限的惩诫”。

    德奥两国的高层并不希望在东方出现一个统一的俄国斯人国家,“红色政权”的存在会让两国能借“反布”的名义,使得其分裂和肢解俄国的战略意图轻易就能实现。

    当然,李海顿也希望那个东方国家能够抓住这个削弱俄国的时机,趁机壮大自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