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二十九章 悲剧 (第4/5页)
” 这只是托词罢了。事实上,学校并不是随便办的,那些宿儒讲学的学校都很受注意,几百人聚集在一起,有不少都是很有威望的一乡名士,这些人看似手无缚鸡之力,但几十人就可能号召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造反,岂能不慎? 事实上朝廷对学校是向来看的很紧,管的很严,并不敢掉以轻心。就算这样,明朝的名士宿儒在民间的号召力也是与日俱增,到了明末时,朝廷正规军已经放弃抵抗,但因为清军在江南大失众心,其实也就是清政府在江南推行剪辫伤害了士绅的民族自尊心,大肆征收赋税,包括商税和田税在内又伤害了江南士绅的财产……当然,后者在不少人心里更加重要。 所以士绅们一声号召,比如赫赫有名的东林党和复社骨干黄宗羲,在决定反清后,一声号召,立刻就从宗族、佃户、同乡等诸多渠道召集了好几千人,披甲授兵,立刻就是一支能拉出去打仗的队伍。 明末时,如果不是实在没有一个象样的雄杰,就凭一道递发令,死透了的南明就能翻过身来了。 试想一下,整个南方的士大夫和名士的号召力有多恐怖,就看明末的情形就大约能知道了。 所以张佳木在学校的问题上也很谨慎,先前在没有掌握相当的资源和权势前,他绝不敢承认自己办学校,象吏科学校这种,又是以培养吏员为主,士大夫便是看到了,也是置之一笑罢了。 至于真正的“大道”,也就是儒学经义,他倒是碰也不敢碰,各乡各庄的儒学学校仍然很多,乡民们愿教子弟学儒学的,亦是绝不会阻止。如此这般,才维持了现在的局面出来,朝中上下和地方士绅都没有因为此事反弹闹事。 就此一事,就知道有任何变革,真真都是叫人如履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