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 公堂之上 (第5/6页)
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 但是,哪怕名声并不怎么好,投身其间的人却在逐渐增多,一是朝廷态度明确,包容支持,二则是名利了,当然其中也不乏尊法维权、为民请命的清明人士。 在过去,讼师能够参与的,一般都是些民事案件,涉及的也都是些利益纠葛,严重点,也就是伤人了。 但凡牵扯到人命,就基本没有他们发言的权力了,在这方面,各地的官员们都很重视,调查审问判罚,也轮不到讼师之类挑词架讼。 不过,这一次,显然打破了此前那种约定俗成的规矩,韩家请来名讼要求脱罪减刑,常家也请了“大状”,定要判韩庆雄死罪。而慕容彦超了,也默认了,并且饶有兴趣地看着双方激辩。 这场官司结果如何,尚无定论,但讼师这个职业的天花板,通过这场诉讼,或许又要提高许多了。 从慕容彦超本心来讲,他是瞧不上这些讼师的,官府断案,大堂之上,岂容得这一二无职无权的书生,卖弄口舌,狡词诡辩,长此以往,官府官员权威何在? 事实上,刘皇帝对骤然兴起的讼师,持支持态度,就是为了遏制一下类似慕容皇叔这样的官吏心理。 针对于黎民百姓时,法律的解释权,不能完全掌握在官员的手里,这大概是刘皇帝最单纯的初衷。然而,讼师这个行业想要继续发展,想要规范,也是需要再经历一些曲折的。 公堂上,关于韩庆雄杀常侃一案,双方就相关《刑统》条例,进行了一场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