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13、文官们的手段 (第4/5页)
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科举最cao蛋的一点就是,这种制度给人一种维护了社会公平,促进了阶层流动的错觉。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反正机会给你了,你考不上就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你竞争不过别人,是你自己不行。怨不得朝廷和皇帝。 是你脑子不够聪明。这是父母给的,是命。是命就得认。 在大明,一切成功的制度设计,都是把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最后归结到受害者身上,并且让整个社会和受害者接受这种逻辑。 ….况且,就算不看这些,科举也是一个笑话。 唐代每三十年,需要入仕的人数是一万九千人。科举入仕的只有三千一百人。占16%。 非科举入仕的占86%。这些人主要是世家大族、官员推荐、皇帝恩荫。 如果把吏这个阶层算进去,科举入仕的只占1%。 宋代是大家公认的,对读书人最友好的时代。考科举入仕的人数,不计算吏的情况下,也只占26.1%。其他全是恩荫出身。 不要小看吏员这个阶层。 在地方上县令以下的县丞(副县长)、主薄(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县尉(警察局长)、典史(刑警队长兼典狱长)、县衙门六科房等。都是有实权的部门。他们也是正经的古代公务人员。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州县的科、房具体数字都是六个。比照中央吏、户、礼、兵、刑、工的名目设立。 但也不绝对,有些州县的科房设置就不一定是六个,还有其他的科房。 比如直隶景县,除了六房以外,还有粮房、盐房、库房、招房、柬房以及承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