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22、抢收庄稼二 (第2/4页)
每25户为一社,这是社字的最早来源。 杨凡遵循古代制度,也是25户编为一社,十社编为一区。多伦城里的农民每个社区有250户人家,大概1300多人口。全城一共6000户农民,分成24个社区,也叫二十四坊。 每个坊都有社区办事处,由农民们自治,管理机构都是直接选举产生,和杨凡的地盘上村委会一样,都是直选的。每年春节前改选一次。当然医疗、教育、司法和财税部门还是官府下派的。 目前多伦城还没有选派文官来负责,还处于早期的军管之中,主要事务都是由黄三和安三溪负责。 而安三溪主要负责蒙古人的牧场。农田和多伦城、巴士底狱城堡则主要是黄三负责。 城里的治安主要是各个坊选举出来的脱产人员组成治安队来负责。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移送到黄三那里处理。 后期书院毕业的学生会被逐步派遣来这里组织政府和司法、执法机构。 因为这里是蒙古地区,杨凡不敢让他们分散成自然村居住在周围,宁可辛苦他们,种田时起早走远路去上田。 毕竟有夯土城墙的保护,他们也安全。至于农田的外围,都开挖壕沟布置铁丝网,防止野生动物毁坏庄稼。 虽然这块地长得好,大伙儿都看在眼里,高粱花子比一般的高粱大很多。但亩产谁也没敢估计这么高,顿时下面翁的一下子炸开了。 当初种这个品种时大家都不太愿意,这个高粱长得矮,大家都担心收成不好,没想到,居然有这么高的产量。 这个高粱好奇怪,只有不到一人高,一般的高粱比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