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_第五十七章 驭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驭民 (第5/7页)

的一番改进,便获得了齐国工业研究院颁发的最高科学将——毕懋康奖,同时也得到了三千汉洲银元的现金奖励。

    自从十余年前,齐国开始大力发展棉纺织业,一个个棉纺工场从最早的威海(今澳洲凯恩斯市)、广陵(今澳洲汤斯维尔市)、云阳(今澳洲麦凯市)等汉洲东北地区,逐渐扩展到建业府、大兴府(今澳洲布里斯班市),以及临淄府(今澳洲悉尼市)。使用的棉花原料,除了少部分来自东北地区几个府县外,大部分都来自于印度以及大明,是齐国每年进口物资的最为大宗商品。

    大量的棉花原料随着一艘艘商船驶入港口,然后又通过马车一包一包地又运送到各个棉纺工场,再纺织成纱,最后织成一匹匹的棉布,销往国内和海外市场。

    但在棉纺织行业中,却始终有一道关键的工序,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那就是将棉花脱籽,将其变成皮棉,即轧棉工序。

    最早的轧棉手段,是完全依赖手工,用手指一个一个剥来去籽净棉,极为耗费人力,而且效率非常低下。不过,在蒙元时期,著名的纺织先驱者黄道婆先是发明了擀籽法,即,持有一根光滑的小铁棍,将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子,将棉籽分离的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

    后来,黄道婆又利用琼州黎人使用的脚踏车原理,发明了手摇脚踏式轧棉机,将轧棉变成批量化、省时省力的流程,使得籽棉分离效率较擀籽法又提升三倍以上,比美国人惠特尼发明的第一台轧棉机足足提前了500年。

    因而,面对国内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几家机械制造厂生产了无数的手摇脚踏式轧棉机,售卖与众多的纺纱场和民间个体家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