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三四章 红海之势 (第2/7页)
就听说了这座位于西奈半岛腹地的基督教圣山--西奈山,以及山脚下的这座有名的圣凯瑟琳修道院。所以,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去探访一番,顺便搜集一些比较有历史意义的古籍和文物,然后运回汉洲本土的博物馆予以收藏。 齐国搜集各地历史典籍书册和历代文物,然后再运回汉洲本土妥善保存的行动,从二十多年前于大明移民期间便陆续展开,并形成了一种惯例。 数月前,刘承峰和一名奥斯曼商社的掌柜从泰兴堡(今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尹赫市)乘船至阿勒(今埃及西奈半岛图尔市),花了点小钱,然后还应允和其通商,先将当地的帕夏搞定。 半个月前,他便带着十几个护卫,在当地帕夏武装人员的引领下,骑乘马匹和骆驼,深入内陆四十余公里,来到了这座圣凯瑟琳修道院。 他以资助粮食、布匹、香料、砂糖,以及其他大量生活物资为由,来换取修道院中那些“废弃”的典籍和文物。 修道院图书馆中各种手抄善本书、原稿书籍,还有许多撰写在纸莎草纸上的古老手抄本,以及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的古卷,也不管价值如何,更无所谓是否看得懂,一股脑地打包整理,存放于一个个木箱当中。 当发现修道院中的墙壁和走廊上,还张挂着数千幅古画和彩绘后,刘承峰便命令那些随同而来的马穆鲁克骑兵护卫选取一些比较完好的,也准备一起打包带走。 可未料到,修道院里的修士们竟然表示反对,要禁止他们的这种掠夺行径,以保护这座修道院的悠久历史文化。 尽管在公元626年,真神教先知穆罕穆德为这座基督教修道院亲颁了一道印有其手形的保护令,使得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