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经天纬地_第九十五章:战争准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战争准备 (第3/5页)

代更迭而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诸如募兵制、府兵制、军户制、民兵制,以及八旗绿营制等花样繁多的国家用兵制度!

    这个问题,我们不必展开细说,否则又成了历史论文,只总结一点,这些纷繁复杂的兵制,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一个原则:兵农合一,寓兵于民!

    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粮食产量低,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也很成问题,统治者根本无法供养太多常备职业军人,因此其实所谓的兵,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起来的老百姓!

    遇到战事,朝廷一纸征兵令,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只要不瘸不瞎没有残疾,都得上战场,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有的士兵上战场,穿得破衣烂衫,手里的武器,大多是锄头,更有甚者,拿的是木棍!

    有个成语叫“血流漂杵”,意思是血流成河,连兵器都漂起来了,形容的就是大战之后的惨烈景象!试想一下,如果是金属兵器,就算血再多,也漂不起来,所以这“杵”实际上就是木棍,一点铁没有!

    先秦和两汉时期的兵器,有“杵、戟、刀、矛”的总结概括,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刀、枪、剑、戟”的说法,不尽相同,而杵竟然排在第一位,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其实在那个时代,木棍是士兵手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著名的《木兰辞》大家应该都有印象,花木兰替父从军之前,东西南北的市场跑了个遍,买骏马,买鞍鞯,买武器,买装备!由此可见,古代朝廷征兵,很多时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