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云录_第七十八章 撒达母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 撒达母炮 (第2/4页)

拉灯,研究人员也没问,反正这位总统就好这一口。没事就四处给新装备起名玩。

    除了这种拉灯弹之外。陆军研究人员还受到了另一个启发。既然这种反坦克弹头可以利用喷射燃料增加射程,那么普通的炮弹可不可以也这样做呢?试想一下,目前联邦的120毫米自行火炮的射程大概有20多公里。如果把炮弹后面也加装这种喷射燃料,可以不以打到30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那样一来,联邦陆军的火炮肯定会成为敌人的噩梦。

    当他们把这种构想向刘芾提出来之后,刘芾楞了半天,最后拿起一张纸,在上面画了起来。刘芾画的是什么呢?他不是画后世中的那种火箭增程炮弹,那玩意太尖端,刘芾也不明白到底是啥结构,不过在后世中还有一样炮兵利器,至少在这个时代算是利器中的利器了,那就是多管火箭炮,也叫喀秋莎火箭炮。

    提起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能知道,这种在二战后期才由苏联人搞出来的多管火炮相较于其他火炮,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它的本身重量低,可以用卡车活着其他运载工具拉着满处跑,机动灵活;其次,它不受炮管的口径限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投送大量的炸药,对目标区域形成有效的火力覆盖,特别适合于轰炸敌方的部队集结地、战壕区、雷区等地;最后,它的价格低廉,生产难度比其它火炮要低很多。

    但是喀秋莎火箭炮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它的结构很脆弱,基本就是几排钢架子和发射轨道;另外它的射程和准确度都比不上传统的火炮,而且再次装弹的时间比较长,属于打完了就跑的类型。

    当刘芾把自己依靠记忆而画出来的草图交给陆军武器研究人员,并大概讲解了这种武器的原理和使用情况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