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_第1669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9章 (第2/3页)

将会有两个总司使。

    大体上如此。

    也就是说,即将建立八个总司衙门,需要十六位总司使,再加上一众属官,大概需要近百名人才——这才是要面对的难题。

    这些年科举是放的开,但外扩太快,加上医疗改革、货币改革、农业改革在外扩领地都要设立部门,需求缺口太大,而人才培养太慢。

    导致满足不了需求。

    朱棣看向蹙义,“吏部那边可有各总司的举荐人选?”

    蹙义叹了口气,“没有。”

    真凑不够人。

    朱棣沉默了一阵,说了句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啊。

    人才的培养太慢。

    各种十年寒窗,各种府试乡试会试,一套流程走下来,一个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少说也要二十来岁,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刘宁然和于谦这样的才华,十几岁就能独当一方了。

    沉默了一阵,道:“这样罢,交趾和澜沧的总司,于谦担任总司左使,右使邀请黎族的黎利出任,满剌加和八百大甸的总司,由刘宁然担任总司左使,右使由沐晟举荐一个人去担任,澜沧和吴哥的总司,由于谦权兼左使,刘宁然权兼右使——摩诃黛维举荐一个人吴哥大臣担任督察使即可。”

    总体上,还是保持刘宁然和于谦总领中南半岛政事。

    蹙义和朱高炽领旨。

    朱棣继续道:“亦力把里的总司,本来是想用范闲的,但范闲资历太浅,先擢升成一位布政司使,那边的总司左使……把撒儿都鲁的黄观调过去担任,右使空缺,至于监督以及一众属官,朕稍后宣召异密忽歹达,让他举荐本地官员。”

    蹙义和朱高炽犹豫了下,“本地官员监督大明官员,这会不会不妥当?”

    朱棣冷笑,“这才是最妥当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