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92章 (第2/3页)
且货币改革司还在改革。 改革的不止是面额方面,连不通面额的宝钞的样式也在改革,只不过受限于印刷技术,这个改革目前还在酝酿之中。 扯远了。 在太平北上瓦剌去就藩的同时,黄昏和朱瞻基开始在瓦剌搞战后工作,但这两人毕竟是北伐主帅,而且朱棣也忌惮黄昏,所以朝堂的争议很快停了。 因为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大家都觉得可行。 负责瓦剌区域战后工作的主要人选是黄淮,黄淮将去总领瓦剌所有事务,然后在瓦剌建立三座布政司,三位布政司使之中,黄淮权兼一个,朱瞻基担任一个,还有一个布政司使,则是延平布政司使黄福举荐的吴笙游。 吴笙游在草原多年,熟谙草原,有他在瓦剌那边,事半功倍。 不过朱棣也清楚,吴笙游算是黄昏的老丈人。 这个人有可能成为黄昏的势力。 但朱棣也知道,吴笙游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这样的人黄昏不见得能掌控,最重要的是黄淮和朱瞻基在瓦剌,可以压制住吴笙游。 所以朱棣大胆的启用了吴笙游,让他从鞑靼区域去瓦剌区域任职。 吴笙游当然愿意去。 他想成为北境之王,不断的在暗中发展势力是一个方案,比如他其实和失捏干、马儿哈咱都有私下的盟约。 其次,正儿八经的通过官场高升也是必须的。 表面上看,瓦剌的重建人选已经尘埃落定,作为北伐主帅,黄昏若是没有站得住脚跟的理由,就可以班师南归了。 朱棣也是这个意思。 但没想到被他孙儿朱瞻基拖了后腿:朱瞻基上章折,说他现在要主管一布政司之职责,三万神机营要留在瓦剌镇守,没有主帅不行,何况把秃孛罗还在逃,需要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