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搞基建_朕要搞基建 第9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朕要搞基建 第91节 (第5/6页)

有发生,所以患者的一半是依靠自己的运气,一般是靠郎中的本事。运气碰上一个靠谱的郎中,兴许一副药医到病除;运气不好的,一个普通的伤寒都能要了命。

    而且医术好的郎中大多都集中在州府县城,供有钱人驱使,贫民百姓若是病了,只能依靠当地的赤脚郎中,病了放放血,吃点灶膛土或者上山采点药兑付着。这也是古人平均寿命低的原因之一。

    宋玉竹想在每个州府建立,后世那种大型的综合医院,乡镇建立小型卫生所,确保百姓能治疗普通的疾病。

    然而这件事说说容易,可真正实施起来却非常难。

    医院不比抚幼堂,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手不够用。一个经验老道的郎中,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摸索,才能掌握中医的基本方法。

    太医苑就那么些人,不可能全都分派出去,地方精通医术的郎中们,自己就有医馆行医治病,再请到医院里坐诊,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多大意义。

    其次想要教出合格的郎中也不易,学医得识字,看医典开药方,不识字根本干不了这个活。

    这个时代能上得起学的大多是富裕人家,他们都想考科举当官,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当郎中?

    郎中那是不入流的职业,就算考不上科举,还有家业等着继承,谁愿意当郎中赚那三瓜两枣的。

    事情又回到了原点,农耕社会,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力都用在种田上,没有富余的人力可以支配。

    脱离实际谈发展那就是耍流氓,所以想要摆脱这一现状,第一件事就是增加人口。

    后世发展也离不开人口,一个能养活十四亿人的国家,如今只有八千万人,劳动力缺口可想而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