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7章 (第3/4页)
为了增加收入,决定不将自家稻米卖给上门收购的粮商,而是自行装船运去几百里外的头顿港。反正本地粮商收购之后也是运去头顿港,这中间的差价与其送给粮商,倒不如自己来赚。 当然了,这趟跨国卖粮的行程对绝大多数农户来说都并非易事,会种地的也不见得能驾船,会驾船也不见得能出海找到头顿港的位置,否则往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把粮食卖给本地粮商了。 于是很多村子自行组织了运粮船队,由驾船经验丰富的人担任头领。有些村子缺乏这样的人,甚至不得不花钱雇佣去过头顿港的船老大来带队。 十月下旬,大大小小的运粮船队开始顺着湄公河、同奈河、汛苦河、古毡河等河流顺流而下,将大量粮食运往头顿港。湄公河三角洲附近的海面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小船,就连渔船也全都临时充当起了运粮船,场面煞是壮观。 头顿港的三号码头上,立着一块足足有两丈高的大招牌,这么大的招牌上却只有一个异常醒目的大字——米。 来过头顿港的人大多知道,这三号码头其实是私人产业。当初海汉开发头顿港的时候,大商户福瑞丰投了十万两银子参与港口修建工程,这三号码头便是官方给福瑞丰的回报。 如此之大的手笔,福瑞丰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在这远离海汉本土的地方建个码头而已。在头顿港投入使用的二十多年中,福瑞丰也逐渐加大了在这里的经营规模,大量大明和海汉所产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