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20章 (第3/4页)
抄送了一份榜单。 相较于往年乡试一百出头的录取名额,今年虽然报考人数有所下降,但录取名额却大为增加,达到三百余人,几乎是达到了四分之一的录取率,可谓高得惊人。 这样大幅度地放宽录取标准,原因其实显而易见,一方面海汉的确需要大量的文人来充实官僚体系,另一方面也是要以这样的高录取率来吸引更多仍在观望的读书人参加下一次的科举考试。 对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十年寒窗,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取得功名。当他们意识到新朝的科举难度比前朝更低,那么参与科举的积极性也会大为增加。 当然此次乡试真正的爆点并不是录取率,而是新晋解元的身份。 在乡试前就呼声极高的几位江浙才子没能拔得头筹,而最终占据榜首解元之位的,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朱子安。 就在民众对其身份来历感到好奇的时候,相关的消息也很适时地传开了,这位朱子安可不是什么普通读书人,而是正经的前朝皇室宗亲,德王后裔,郡王身份。这位小王爷不甘寂寞,隐姓埋名到杭州赶考,孰料竟然得中头名。 像这种身份特殊的贵族,无论是身份背景还是学识水平,都远非普通人可比,来参加科举考试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但由于今年乡试的录取名额较往年大为增加,朱子安此举占用了一个名额倒也不会惹人反感,更何况这次科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