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_第67章:入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章:入冬 (第4/5页)

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滕国国小,倘若滕国也能像宋国这般强大,宋国还能覆亡滕国么?这是断无可能的!蒙仲仔细想了想,觉得孟子的话很正确。因为他想起两年前,也就是他兄长蒙伯那一批士卒战死于滕国的时候,他家族内的族人对于这场仗就已经出现了强烈的抵制,反观滕人呢,在滕弘、滕虎、滕耆、滕昊父子四人的带领下,一直坚持着抵挡宋军,滕人的损失比宋军的损失只多不少,可即便如此,仍有滕人愿意为了国家、为了其君主而死。这岂非就是“仁义”给君主带来的么?而在孟子的第二封回信中,他则阐述了“义战”与“非义战”两者的区别。春秋无义战么?其实是有的,远的不说,就说「剔成君逐宋辟公而自立为君」,这在孟子看来就是仁义的。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不同,孟子坚持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虽然民应当拥护君主,但倘若君主昏昧无道,也可以推翻他,另令贤明的君主。看到这里,蒙仲终于明白孟子的思想为何不被齐、魏两国所接受了。不得不说,孟子在儒家传承中也确实属于另类。而在信的最后,孟子又告诉蒙仲,眼下宋滕的矛盾,只能用仁义来慢慢消除,具体的方式,即优待滕人,给予后者更多的恩惠,切勿再做杀戮,这样一来,若干年之后,滕人就会慢慢淡忘对宋国的仇恨;反之,若宋王偃区别对待宋滕两国的国人,使滕人旧仇未消再添新恨,就迟早会爆发祸事。蒙仲深以为然,便带着孟子的书信去见义兄惠盎。没想到还没走出兵帐,蒙虎就急匆匆地跑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了一桩大事:宋王偃下令王师士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