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2) (第2/5页)
眼见过死亡,而死亡又给予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或许是他们身边的人失去了生命,这使他们将保护他人的生命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再比如,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统治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每个人都可能根据其指定的具体目标而改变达成目标的方法,比如他的职业。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隐藏在整体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无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这个特征总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随意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它会给我们不同的印象一样。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并没有变化。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整体目标的内涵不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各种表现来全面认识它。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这样说:“如果你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那么,只需要做这些或那些事就可以了。”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