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特战兵王_第686章 焉知非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6章 焉知非福? (第2/6页)

前,这几个家伙都还懦弱得跟绵羊似的,简直就是软骨头,毫无男子气概可言,可是转眼之间,却一个个变成了狼一样凶悍的男人。

    这又是什么道理?一个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变样?

    赵百石读书不多,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徐锐却是知道其中缘由。

    这些伪军之所以甘愿当汉jianian,是因为他们没什么文化,对国家民族缺乏基本的认同。

    事实上,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受教育人口都非常少,后世的许多公知大V将民国年间的教育成就吹成了一朵花,甚至还有吹捧北洋军阀办学的,说什么吴佩孚挪用北洋军军费大力兴办教育云云,其实这都是屁话!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民国年间中国的文盲率高达90%!

    换句话说,当时四亿五千万中国人中,识字的只有四千多万,这四千多万人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只是识字而已,真正受过系统的初级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这个只要数一下民国年间的大学数量就能够知道。

    自北洋政府成立到抗战爆发,中国共创办国立大学十三所。

    抗战爆发之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先后沦陷,沦陷区师生内迁又在大后方创办了十二所大学,这两者相加,总共也就二十五所国立大学,而且当时的办学规模远不能跟后世的大学相比,在校师生超过万人的就一所清华大学。

    事实上,民国年间在校大学生的总数最多也就十三万!

    这十几万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