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四百七十一章 敌动我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一章 敌动我动 (第4/7页)

。”

    郭大靖轻甩着马鞭,嘴角上抿,露出几分鄙夷之色,沉声说道:“现如今的建虏,也是这样的困境。我军即便不主动进攻,建虏要维持常备军的粮草物资又能支撑几时?”

    如果不是要尽快平辽,郭大靖完全可以用两年的时间来耗尽建虏的最后一点物资,使其衰弱到最低点,再在第三年全军发动,一鼓而平定辽东。

    其实,郭大靖还是很佩服反对关宁锦防线的那名官员,真是个明白人,看得透彻又长远。

    “从古征战,未有陈师境上数年不进者;亦未有去敌既远,虚设十余万之众坐食自困者。有之则守戍之众,而非进取之旅也。”

    ….“今以十四万之众,岁费六百万,虽言唯敌是求,其实百事不办,战固未能,守亦羞称,虚糜自弊而不虞其后。”

    这是当时的兵科给事中李鲁生的进言,现在看来,可谓一针见血。

    既说出了关宁锦防线的危害,又扯下了辽西驻军非进取之旅,只能龟缩守城、糜粮饷的遮羞布。

    可惜,这位官员的精僻分析,在天启五年,完全被帝师孙承宗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那些宁死不退的大义凛然的言论,则掩盖了。

    如果木匠皇帝采纳了李鲁生的建议,或许到了崇祯登基,形势还不至于恶化到那种程度。

    方正化明白了,露出恍然神色,连连点头,赞道:“郭帅一席话,令杂家茅塞顿开。建虏确实是垂死挣扎,想从朝鲜捞一笔。捞不到,就等死好了。”

    嘎嘎地笑了几声,方正化又建议道:“郭帅亦有上奏权,为何极少进言?皇爷若知晓这其中的原因,也不必忧虑担心了。”

    郭大靖也明白了,这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