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2章 张准的外快 (第6/7页)
里面。 镇江,古时候叫做丹徒,自古以来,都是江南重镇。江南运河在这里入口,所以交通非常的便利。镇江乃是交通要道,沈凌菲每次回家,就要从这里进入。镇江的西面,乃是南京城。镇江的北面,则是扬州城。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福海和宁海,缓缓的驶入镇江的港口。 这里果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港口里面停泊着十几艘大大小小的船只。有海船,有内河船,还有专用的漕船。其中,那些漕船的样子,是最特别的。它们船舷上的白色印记,非常的醒目。这些漕船,都装着大量的粮食,将船舷压得很低很低,仿佛一个大浪过来,就会沉没。京师需要的大部分粮食,都是依靠这些漕船运载过去的。 站在福海的船头上,张准举着千里镜打量四周。除了西南一角之外,镇江的三面都是水。北面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往来的船只,好像是过江之鲫,数之不尽。镇江的东面,则是江南大运河。来自江南运河的漕船,同样是绵绵不绝。漕船一般是编队行驶,每个编队至少五艘船。这让它们看起来格外的壮观。 货如轮转,这些商船南来北往,沟通东西,产生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大量的货物运出去,拉回来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也不知道崇祯皇帝是怎么想的,居然不想办法征收商业税,反而不断的在农民的头上加派粮饷,结果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可悲可叹啊! 同时,眼前的一幕,也让张准相当的感慨。无论北方和中原地区,战火是如何的激烈,厮杀是如何的惨烈,气候是如何的干旱,田地是如何的颗粒无收,百姓是如何的民不聊生。但是,在这里,却是完全看不到战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