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0章 十五匹战马 【第六更共十更】 (第4/5页)
动、撅臀的样子,显然是相当的烈啊! 在战争年代,战马向来都是稀缺资源,一般都是国家专营的,民间很少。大明朝的马政,原来是非常发达的,北直隶、山东等地,都有专门的马场,当时的朝廷,也鼓励政府养马。民间也设置有专门的世袭的马户,专门负责养马。多管齐下,使得大明开国初期的战马数量,是相当多的,足够满足军队使用。 但是,嘉靖以后,马政逐步的败坏,养马成了民众沉重的负担,马户都不愿意养马了。因为养马的问题,在嘉靖时期,还爆发过小规模的马户起义。不过,当时的明朝统治,还是非常稳定的。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知道的人不多。此后,明军的战马,主要依靠从蒙古草原输入,有专门的御马监负责用茶叶、盐来交换马匹。 在山东的东部地区,战马还是很稀少的,骑兵的数量很少。即使是登州的战兵,也没有太多的骑兵部队。登州有数万的战兵,骑兵可能不到三千人。这些骑兵,是直接隶属东江镇指挥的,只有东江镇的总兵官,才能指挥。即使是登莱巡抚,也无法调动。 当然,在北方边境线,大明军队是从来不缺战马的。好像关宁铁骑等精锐军队,每个人都有两匹以上的战马。在中原地区互相拼杀的起义军和官兵,同样不缺战马。蒙古大草原出产的源源不断的战马,足够满足蒙古、后金、明军三大势力使用。当然,后金自己也养育有大量的战马。 即使在火器出现以后,骑兵依然是最强有力的战斗兵种,而且后面没有“之一”两个字。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核心主力都是骑兵。李自成的部队,最核心的主力,也是三千骑兵。凭借三千骑兵,就将多路的官兵都打得一败涂地,可见骑兵的威力。当然,官兵也有骑兵,只是他们的骑兵不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