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9章 海水晒盐,沈凌菲又来了 (第2/7页)
到梅雨季节,甚至可能一两盐都没有。大部分的盐场,每年都只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用于生产的。因此,想要尽可能的扩大精盐产量,就必须开辟更多的盐场。 同时,随着大量的精盐涌入市场,想要保持每斤一百多文的价格,那绝对是不可能了。精盐的价格,肯定会降低到每斤一百文以内的。不过,由于海水晒盐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利润方面,不会削减太多。单价的降低,完全可以用数量的急促增加来弥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精盐的数量越多,可以抢占的市场就越多,获得的利润就越大。现在的精盐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大明朝每年需要耗费的食盐,在数亿斤以上。即使张准开辟一百个盐场,也不过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罢了。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市场的饱和问题。 其实,杨家屯目前出产的精盐,主要是在山东地区销售,部分通过黄四郎、郭明泰的途径,销往南边的淮安府。这些地方的精盐销售,依然是远远未饱和的。从长远的战略来看,夏河寨出产的精盐,主要应该是销往江南等地,那边的人口更多,需要消耗的食盐更多。等闲几百万斤,根本不够看的。 如果国内的市场饱和了,还可以直接装船运到海外。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都是比较缺盐的。甚至,南洋地区,同样需要精盐。当然,最缺盐的地区,还是辽东和蒙古大草原。畜牧业兴旺的地区,对茶叶和食盐的需求都很大。只是,如果将食盐卖给鞑子和蒙古人,那就是资敌了。这是肯定不能做的。 晒盐场初期的投资,可不是少数目。一个15亩的晒盐场,光是需要耗费的水泥,就是个天文数字。浮山所生产的水泥,需要用来进行城市建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