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86章 民心 (第2/8页)
女子在工坊里做工,每月寄回来的月钱,一年就可以让家里供她读书的投资回本,两三年就足以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但人们的观念并不是几年就可以转变的。 而且在百姓的意识里,女子终究是别人家的。 而男孩读书,则是家里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能让女孩去读书的,大多都是在供完男孩后还有余力的富足人家。 不过这两年来,上学堂的女孩也渐渐多了起来。 因为工坊织工的短缺,兴汉会推行了一项政策。 在官府的担保下,兴汉会与有女娃的人家订下契约。 由兴汉会先垫付一笔钱,保送女孩一路去南乡学堂,进入工坊做工后,再慢慢还钱。 还完后,再给家里挣两三年的钱,也就到了嫁人的时候。 颇有些签了卖身长契的意思。 不过工坊里的女织工很吃香,更别说是在工坊里当上了百姓眼中的“管事”。 反正真到了那一步,女子这辈子就算是不愁了。 至于像放牛娃这样的,暂时没能去学堂,肯定是非常羡慕四阿兄的。 “蛋娃,回去催催你家大人,让他赶快把你送去学堂,不然过了今年,四娃可就去邛都那边念书啦!” 小学堂的学业是两年制,对越巂的百姓来说,不长不短,正好合适。 太长了家里负担不起。 太短了的话,又学不到什么东西。 学上两年,就算是去不了邛都学堂,也能学会一些算术,懂得几百个字。 到时候给家里的粮食记记帐,出去卖蚕丝的时候能算下帐,那也是极好的。 在外头别人也不敢轻易糊弄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