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三章 毒龙帖耳收雷霆(三) (第2/4页)
光一手带出来的强军,但是东南剿倭与蓟镇御寇完全是两种战争形态,戚家军也鲜明地分成了两个阶段。 在东南时代,因为戚继光的地位所限,以及倭寇多以小股sao扰为主,故而戚家军的编制较小。到了蓟镇,蒙古铁骑如同狼群,一群群地大掠边境,而且那时候的戚继光已经是大明栋梁,故而戚家军的编制较大。 可以说,一直到了北方,戚家军才算真正成形。从戚氏兵书中可以看出戚继光对火器的重视程度,步营火器配置率高达五成,辎重营的火器配置率更是高达六成。以高强度重火力打击对手,防御城池,可以说是戚家军的建军思路。 然而后来明军的火器一日比一日糟糕。以至于后来转变成为关宁铁骑的戚家军,也渐渐放弃了火器传统。这种退步的原因贯穿了从火药制造、火器生产、士兵cao练、临阵心理各个环节。 为了中饱私囊,火药局首先就偷偷改变了火药配方,以次充好,以至于火药威力不足。 其次是火器生产,缺乏质量管理机制,时常有炸膛之事发生,使得士兵畏惧火器甚于敌人。 再有便是士兵cao练。 戚家军的cao练已经成为了制度化,兵士对于自己的武器了解程度较高。而后来的明军将cao练视作过场,从三日一cao到五日一cao,乃是十日一cao,再到上官检阅方才cao练,最后成了上官即便来检阅也不cao练的地步。 这样的士兵,拿长矛腰刀都够呛,更何况技术要求更高的火器? 临战的心理素质也十分重要。大明从萨尔浒之后与外族作战,十有八九是输,以至于兵卒看到敌人来了,远远就开火,开完了就一哄而散,这样还能打什么仗?明明领先北方蛮族一个世代的武器,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