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_426【宣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26【宣传】 (第2/4页)

,以示清白传家,吴芳吉遂自号“白屋吴生”。

    吴芳吉年仅10岁时,其父因商务纠纷下狱,他自作讼状为父申冤,居然成功将父亲解救出来,一时间在重庆传为美谈。

    关于吴芳吉的奇闻异事还有很多,他读清华留美预备校(清华大学前身)时,因抗议洋人教师侮辱学生而被开除,幸得吴宓等人资助才有钱离校回家。在回乡途中,吴芳吉又遇到战乱,因路费用尽,只得步行乞讨,耗时五个多月、绕行三千多里才回到重庆,途中作诗七十余首、日记数万言。

    “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就是吴芳吉的诗,其作品以古诗词居多,常常描写民间疾苦,但也有些半文半白的“新诗”。

    而且这位先生喜欢写长诗,成名作《婉容词》只是牛刀小试,他歌颂十九路军抗日的《巴人歌》足足1500字,颇有些抗战《长恨歌》的意味。

    “周先生,雨僧(吴宓)兄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你的鼎鼎大名,把我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吴芳吉开玩笑道。

    吴芳吉和吴宓是清华同学,两人交情颇深,长年保持着通信联络。

    周赫煊抱拳说:“雨僧先生也常常称赞吴先生的诗作,我对先生慕名已久。”

    刘湘又介绍了几位,都是些在川内颇有名望的文化人士。

    周赫煊遂向重庆大学捐赠了十套《全球通史》、十套《大国崛起》和十套《菊与刀》,并在刘湘等人的陪同下,参观重庆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还观看了重庆大学校队的足球比赛。

    下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