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159 兵马未动 (第5/14页)
高的多。 杨凌听说他把这些高产作物当成稀罕物儿养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对大明百姓的重大意义,不禁责备道:“祝兄呀。这些东西哪是什么瓜果,那是极为高产的庄稼呀,若是在大明广泛种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只养在一个小小果园里,实在是暴殄天物”。 祝枝山撸着大胡子,眨巴着一对绿豆眼,对杨凌那种痛心疾首地模样颇有点莫名其妙。 其实莫说他是个赋闲文人,压根不会去想庄稼增产的问题,就是史书有载玉米传至中国后,长达数十年间,许多农民也只是在家中后院种上二三十棵,留着给孩子当稀罕物儿吃,压根就没想过用它来替代现有的农作物,更别提官方没有注意并记载的那些年头了。 小时候寄住在山东平原县的姥姥家里,杨凌就听姥姥念叼过红薯半年粮的谚语,玉米和地瓜亩产几千斤很普通。 而且它的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垦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麦争地,煮熟晒干的话能放上几年,比稻米还耐储存。 想到这些优点,杨凌不禁欣悦非常,对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已要不是为了开禁通商,被李东阳提起粮食问题,还就一样忽视了它,何况衣食无忧、不事生产地祝枝山? 杨凌觉得语气有些冲了,不禁讪讪地道:“小弟一时情急,出言莽撞了,祝兄莫怪”。 祝枝山端起杯来,如长鲸吸水般一饮而尽,笑道:“无妨,杨老弟心系黎民,是老祝惭愧才是”,他说完狐疑地看了杨凌一眼道:“不过.......恕我老祝冒昧,老弟这般在意国计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的贵介公子?” 杨凌尴尬地笑了笑,不知说出自已身份这位祝才子会不会拂袖而去,不过如今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