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190 镇羌战事 (第13/14页)
每年可以就地解决大量口粮。其重要性不亚于作战。 杨一清说到这儿不由叹了口气,他是三关总制,手下的兵马由大同、太原、宣府各镇总兵构成,这些长期镇守边陲的骄兵悍将,哪是那么容易听话听教的? 前些年大同总兵苛待士卒,这群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却不怎么敬畏权威的官兵就作乱把总兵官给宰了,乱哄哄的一通闹。回头朝廷想抓闹事的人都找不到。 杨一清是文官出身,但久在军中,早知道军队是个相对独立组织,在军中最讲威望、资历、地位,要么战功卓著、要么军中资历够老,总之要能镇得住场面,否则很难如臂使指的调遣军队,部署攻守。 带兵、统兵、调遣、作战中更讲究将士关系和信任、拥戴。一味酷法严厉根本镇不住这些在死尸堆里打过滚地人。要是没饭吃,那真是比打了败仗更令军心焕散的大事。 这次战事耗时太久。虽说对伯颜来说伤害更大,可是对于大明的钱粮消耗何尝不是个大问题? 杨一清轻轻一叹道:“这里山多地少,田地贫瘠,要是再遇上干旱蝗灾,收成极受影响,三关这么多军民百姓、战马牲畜,一旦缺粮,其心不稳,我正考虑春荒时让官兵再劈山多开些山田,只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罢了”。 杨凌心中一动,喜道:“既然这些贫地有如鸡肋,对于备粮并无多大影响,我有几种极高产的新作物,杨总制可愿一试?先在屯田军所试种,明年丰收,便可将种子赠予百姓,三关亦可成为西北粮仓”。 杨一清动容道:“有这种作物?” 杨凌颔首道:“是,本钦差可以担保,我从西洋引进几种作物,番薯、马铃薯、玉蜀黍,现在一亩沙土瘠薄之地种黍麦,风调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