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日常生活_第6章 社会篇: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章 社会篇: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 (第25/43页)

统一,这就是“车同轨”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秦朝的做法——江山要想坐得住,先修全国高速路。

    这种政府主持规划并修建的道路,古代称之为官道,也做传递官方信息的驿道使用。官道的主干线以都城为核心,向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和大都市辐射。干线下面又有若干分支,连接地方上所有的城镇。以清朝为例,官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官马大路”,从都城北京向全国辐射,是通往各大省城的官道干线,这类道路相当于今天的收费高速公路。第二等级是“大路”,主要从省城通往该省下辖的各重要城市,类似今天的国道。第三等级是“小路”,从大路或各重要城市通往下属城镇,相当于今天的省道。所以,沿着官路走,基本能到达全国各个城镇。

    那古人怎么能知道官路的分布和走向呢?靠的也是交通地图,古时候叫作“路程书”。特别是宋朝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商人要在全国走南闯北,需要有具体的道路指导,各类水陆路程书和地图就应运而生。路程书记载主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明朝时最著名的路程书是《一统路程图记》,它既是一部路程书,也是一部行商指南。另外,官员进京述职,也需要路程书和地图指导赶路。据《古杭杂记》记载,宋朝时“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批阅”。

    使用路程书和地图的时候,要如何识别路线方向正确,不走偏呢?古代的主路两旁都栽有树木,可以以此辨别道路的走向。《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路旁栽树的目的,一是能够方便过往路人庇荫纳凉,二是表明路的走向。所以,只要沿着规则排列的树木走,基本不会跑偏。

    那如何判断走了多远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