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章 社会篇: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 (第27/43页)
。 所谓官学,是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直接创办和管理的学校。中央级别的官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学和国子监。地方官学,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内官府办的学校,又称乡学或学宫。《周礼》称:“乡有庠(xiá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后两个名称我们熟悉,但前两个名称大部分人是不知其含义的。记得读大学时,我们历史学院大厅有面镜子,上面漆有四个字“荫泽庠序”。当时大部分同学都不认识第三个字,更别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西周时,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学就已经蓬勃发展,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官学本身,既是学校,也是政府机构,教师也是由官员兼任。西周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官学也大多免费。那官学的经费来源是哪里呢?主要是靠政府拨款,还有士绅商人的捐赠。宋朝时,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官学学生太多了,光靠拨款和捐赠难以满足官学开支。于是,宋朝开创了一种“学田”制度。所谓学田,就是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学的开支。后来中央的国子监也开始实行学田制度。学田制,为以后各朝各代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保证了官学的免费就读。 官学不光免费就读,有时候还能领到一些零花钱。比如宋代的太学,不光免学费,吃住也免费,学生每月还可领1000文。宋代1000文,其购买力大约合现在的800元,这些钱现在的大学生也够花了,要知道,这是除了吃住以外的纯零花钱。当然,在古代能上官学也是很不容易的。初期,官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