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文化篇: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第28/29页)
尹放太甲”。流放最初只是针对权贵阶层的,被流放的大部分是政治犯,后来才开始针对普通民众。到了唐朝,流放成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古代,流放是很重的罪,仅次于死刑。今天的人可能不理解,以为流放没什么可怕的,不过是换个地方生活。古代可并不是这样,安土重迁的古人,即使到朝廷当了大官,退休后都要回到原籍养老,对背井离乡是非常不能接受的。而且古代流放地点的选择,是罪行越重流放越远,一般都是流放到偏远落后的苦寒之地或烟瘴暑热的偏僻海岛。流放地经济落后,医疗匮乏,环境恶劣,生存条件非常差。赶往流放地的路途艰难又坎坷,很多人在路上就病死了。重刑犯到了流放地,要么做苦役,要么充军。罪行轻一点的,或被贬官的政治犯,到了流放地可以自由生活,但也极其艰辛。 古代的流放地主要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介绍几个古代的流放“圣地”。 房陵,现为湖北十堰市所辖地区。被流放到这个地方的,大多数是权贵阶层。比如秦灭赵时就曾把赵王流放到这里,汉朝时犯罪的皇亲国戚也被流放到这里,唐中宗李显也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到这里。历史上房陵被流放的君主就有16位,显贵更是不计其数。 岭南,就是今天的两广和海南。别看这个地方现在经济发达,在古代可是落后的“蛮荒之地”。韩愈当时就被流放到岭南的潮州,一到潮州就被当地的食物给吓蒙了——天啊,这吃的都是什么妖魔鬼怪?不行,我要回去!然后他就给皇帝写了悔过书,不久就被皇帝特赦回去了。其实吓蒙韩愈的菜就是生蚝,今天是美味佳肴,但在韩愈那个时代却是大多数人未见过的怪物。宋朝有祖训“不杀文臣士大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