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3章 天寿山勘陵 (第2/4页)
她们内心真的快乐吗?愿意过这种生活不?是不是得找个机会与她们敞开心扉,好好地谈一次? …… 就在水墨恒晋升少保的第二天,便接到另一道旨意:前往天寿山勘察大行皇帝的陵寝。 隆庆皇帝宾天后,梓宫一直停在奉先殿,一切祭祀如仪。 按照礼部和钦天监商议出的结果,将穆宗朱载垕梓宫落土的吉日选在九月份。 早在年初,朱载垕感觉身体不豫,便在文武百官面前说出“准备后事”的话,所以修建陵寝的工作已展开很久。 说起这天寿山,可有些名头。 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便在全国各地招选一批名声显赫的风水大师,勘察了北京所有的山峦野地。 风水师跋山涉水风餐雨宿,忙乎了好几个月。最后多番比较、商讨,终于遴选出天寿山作为皇陵。 天寿山,原来的名字叫黄土山。 朱棣嫌名字不好听,什么黄土?多俗气!叫天寿多好,于是改名为天寿山。 皇陵选好后,朱棣亲自去勘察,为自己选中了康家庄附近的那块地,大费周章将庄子的村民悉数迁出,修建自己的陵寝。 民间所传“康家庄边万年宅”,指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自朱棣起,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明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共八座皇陵,全都在这天寿山中。 正在修建的穆宗皇帝朱载垕的昭陵,是山中的第九座皇陵。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天寿山是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